教育经历
2015年,香港科技大学,机械工程系,博士
2011年,武汉大学,热能工程,硕士
2007年,武汉大学,热能与动力工程,学士
研究工作经历
2022 - 至今,马普学会-武汉大学伙伴实验室负责人
2022 - 至今,国家发电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
2021 - 至今,武汉大学,动力与机械学院,教授
2018 - 2021,德国马克斯-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,洪堡博士后研究员、玛丽-斯克沃多夫斯卡-居里博士后研究员
2017 - 2018,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,研究助理教授
2015 - 2016,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系,博士后研究员
教育经历
2017年,西北工业大学,飞行器设计,博士
2011年,西北工业大学,飞行器设计与工程,学士
工作经历
2021 - 至今,武汉大学,动力与机械学院,副研究员
2019 - 2021,查尔姆斯理工大学,流体力学系,博士后
2017 - 2019,浙江大学,流体工程研究所,博士后
教育经历
2019年,西安交通大学,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,博士
2015年,武汉大学,动力工程,硕士
2013年,武汉大学,能源动力系统及其自动化,学士
工作经历
2023 - 至今,武汉大学,动力与机械学院,副研究员
2019 - 2023,武汉大学,动力与机械学院,博士后
吴晨辉于2019年获得能源动力工程学士学位,2022年获得动力工程硕士学位,均来自中国矿业大学。他的研究聚焦于弹跳液滴冷凝时的微能量释放和颗粒捕集应用。
电子邮箱: wuchenhui@whu.edu.cn
谢巍于2019年获得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学士学位,于2022年获得武汉大学环境工程硕士学位。他擅长有机物反应以及材料制备等领域,目前他的研究方向包括膜蒸馏、除垢和微纳结构表面制备等。
电子邮箱: xiewei@whu.edu.cn
赵泽滢于2019年获得青岛科技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士学位,于2022年获得山东大学能源动力硕士学位。她当前的研究聚焦于计算流体力学和生物质气化。
电子邮箱: zhaozy0611@163.com
杨晨皓于2020年获得华南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士学位,于2023年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硕士学位。他当前研究聚焦于热质输运、热防护和能源存储。
电子邮箱: kmych97@163.com
房多魁于2023年获得武汉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硕士学位。他的研究聚焦于微流体控制。
电子邮箱: f_duokui@whu.edu.cn
张雨菲于2022年在武汉科技大学获得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学士学位,于2024年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。她当前研究聚焦于水合物。
电子邮箱: yufei_z@whu.edu.cn
李春博于2021年获得中国矿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士学位,于2024年获得华北电力大学工学硕士学位。他当前研究聚焦于相变储能技术在热管理领域的应用。
电子邮箱: 1293914337@qq.com
王喻宝于2022年获得中国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士学位。他当前研究聚焦于基于高效真空膜蒸馏的太阳能电池提纯水科技。
电子邮箱: wangyubao@whu.edu.cn
李宁于2022年获得武汉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学士学位。他当前研究聚焦于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对智慧能源系统的影响和电-碳市场交易。
电子邮箱: NingLi@whu.edu.cn
高旭于2023年获得武汉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士学位。他当前研究聚焦于水合盐复合材料的制备。
电子邮箱: gaoxu0227@163.com
张健铭于2023年获得武汉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士学位。他当前研究聚焦于智慧能源系统。
电子邮箱: JimmyZhang@whu.edu.cn
杨良辰于2023年获得武汉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士学位。他当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冷凝相变中的成核过程,对于成核理论和传质理论较为了解。
电子邮箱: 2019302080159@whu.edu.cn
刘智恒于2023年获得中国石油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士学位。他当前研究聚焦于计算流体力学和生物质热化学转化。
电子邮箱: 2272887561@qq.com
秦顺于2023年获得武汉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士学位。他当前研究聚焦于提高基于弹跳液滴的膜蒸馏技术能效。
电子邮箱: 2019302080175@whu.edu.cn
萧跃鹏,2024年获得南昌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学士学位。目前的研究方向是超声波衰减机理。
电子邮箱: 3137073841@qq.com
王玲于2024年获得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。她当前的研究聚焦于综合能源系统。
电子邮箱: 2024202080019@whu.edu.cn